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互联网“误杀”时代 安全工具或成搅局者
发布日期:2011-11-08 阅读次数:521 字体大小: 标签:互联网安全工具Chrome浏览器

不久之前,微软MSE向用户发出警告,称Chrome浏览器中存在病毒“PWS:Win32/Zbot”。如果用户点击“删除”按钮,谷歌 Chrome浏览器将被卸载。如果用户尝试重新安装Chrome浏览器,那么Windows将会阻止用户这样做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还表示,并非只有MSE这样,微软Forefront Endpoint Protection也能够以恶意软件威胁为由删除Chrome浏览器。

而微软在随后的声明中表示,Chrome浏览器被系统阻止,是由于一个错误的PWS:Win32/Zbot病毒警告,建议用户升级MSE后重装Chrome浏览器。当然,我们很愿意相信这只是一次意外的“误杀”,但问题似乎并不单纯,一方面,在IE浏览器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的情况下,Google Chrome却一路飙升,微软通过操作系统进行还击完全在情理之中;另一方面,微软MSE在发出警告后,并不是单独的删除某一文件,而是完全的卸载Chrome。

正常情况下,安全软件“误杀”是不可避免的,究其原因,是由于病毒库更新不及时,导致对一些陌生文件产生误会,进而使安全软件厂商无意“误杀”。早些时候,国内许多安全软件厂商都出现过误杀的情况,包括现在依然时有发生。但是在这些看似正常的“误杀”之中,却有不少时候是为遏制竞争对手发展的故意“误杀”,这种做法完全违反了安全软件的初衷,成为影响用户自主选择权的系统黑手。

其实,判断一次“误杀”行为是否故意,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两家公司是否有竞争性产品,比如,前面提到的微软MSE“误杀”谷歌Chrome,因为它们有浏览器的竞争关系,在国内,如果是360安全卫士“误杀”搜狗浏览器或遨游浏览器也会难逃故意“误杀”之嫌,同样是因为有浏览器的竞争存在。

安全软件本身是个小市场,但是却有部分互联网公司以安全为借口,企图控制互联网的入口,完全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,只允许用户使用自己推荐的产品,而对于用户自主安装的产品则百般的拦截和扼杀。在这个群雄并起的互联网时代,许多软件厂商都把精力放在相互排挤上,完全疏于对自身品质和服务的提升,进而抑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。

微软MSE全称是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,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个Windows系统中自带的安全软件,但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程序,以安全的名誉,堂而皇之的卸载掉了知名的谷歌Chrome浏览器。也许大家不介意微软给我们一个免费的MSE,也许大家更愿意从网上下载一款免费的安全软件,但是大家是否有曾想过,这些安全软件设计的初衷真的是为了安全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