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谷歌CEO:内部产品效果不佳 将加快收购
发布日期:2010-08-12 阅读次数:294 字体大小: 标签:谷歌CEO产品效果谷歌收购

北京时间8月11日晚间消息,据国外媒体周三报道,由于一些内部项目未能按预期推动公司业务增长,谷歌CEO埃里克·施密特(Eric Schmidt)已经加快了并购步伐。

施密特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:“现在机会很多,我们也能承担得起,投资是为了长期发展。”

当前,谷歌每2周至3周就进行一次并购,时间间隔明显短于去年年底制定的每月一次的目标。上周,谷歌刚刚收购了社交游戏开发商Slide。

谷歌的并购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、移动技术和图形广告领域,这些都是谷歌自身所缺乏、需要通过并购来获得的业务。当前,谷歌超过90%的营收来自传统的广告业务。

对此,投资公司Benchmark分析师克莱·莫兰(Clay Moran)称:“谷歌希望跟上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步伐,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并购而获得外部资源。当然,也许有人会认为谷歌不愿意或没有能力通过内部开发来实现。”

反垄断审查

对谷歌而言,日益严厉的反垄断审查是谷歌并购计划的绊脚石。但施密特表示,这不会阻止谷歌的并购计划。以AdMob并购交易为例,在经过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为期6个月的审查后,终于于今年5月被批准。

施密特上个月曾表示,预计监管机构将对谷歌7亿美元收购航班信息提供商ITA Software的交易进行严格审查。施密特称:“我们首先是为最终用户服务,其次才考虑其他问题。我们将继续跟进ITA Software交易,希望能使所有人相信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。”

去年,谷歌收购了5家公司,而今年年初至今,谷歌已宣布或完成了至少18笔并购交易。其中的多笔交易,谷歌并未公布具体的细节。

现金充足

投资公司Edward Jones分析师安迪·米埃德勒(Andy Miedler)表示,利用手中现金进行并购远比存在银行里要好。截至去年第四季度,谷歌拥有超过300亿美元的现金和有价证券。

埃德勒说:“长期以来,谷歌的业绩增长主要依赖于搜索业务,我们需要看到新的业绩增长点。”去年,谷歌的内部研发费用为28.4亿美元,但实际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项目并不多。例如Google Wave服务,本月刚刚被宣布停止提供。

在社交网络领域,Facebook的发展让谷歌相形见绌。调研公司ComScore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,谷歌社交网站Orkut全球用户数量为5460万,同比增长5%。而Facebook的用户数量约为Orkut的10倍,同比增长60%。此外,谷歌Buzz也没有威胁到Facebook的主导地位。

股价下滑19%

在标准普尔500指数变动不大的情况下,谷歌今年的股价已下滑了19%。周二,谷歌股价收于503.71美元,下滑1.64美元。

施密特表示,收购Slide将弥补谷歌在社交领域的不足。今年年初,谷歌已经收购了社交搜索服务公司Aardvark。即便如此,施密特还是表示,谷歌并不想打造另一个Facebook。

施密特并购透露Slide将来会扮演怎样的角色。当前,谷歌已经在多项服务中融入了社交元素,如Gmail、Google Docs和图片管理服务Picasa等。

勇于冒险

谷歌前高管、AOL CEO蒂姆·阿姆斯特朗(Tim Armstrong)曾表示,施密特有能力管理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不同产品,这有助于帮助谷歌寻求新的增长点。

阿姆斯特朗称:“敢于承担风险对企业领袖而言十分重要,而施密特在这方面的表现很出色。长期观察大公司的发展就会注意到,要想让谷歌这样规模的企业越来越成功,唯一的途径就是内部创新与外部并购相结合。“

移动业务

施密特表示,谷歌的下一项100亿美元规模的业务很可能在展示广告和移动市场,但施密特并未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该规模。

在移动市场,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是谷歌的一款核心产品。当前,Android正在蚕食苹果iPhone的市场份额。调研公司ISuppli预计,2012年将有7500万部智能手机使用Android系统,而iPhone手机数量为6200万部。

当前,谷歌并不从Android中直接获得利润,因为该平台是免费提供的。但谷歌可以通过Android平台掌控手机界面的发展方向,将来还可以向Android手机用户提供广告服务。

在显示广告方面,谷歌2008年收购DoubleClick,强化了显示广告业务。在网络视频方面,谷歌2006年收购了YouTube,从而主导着该市场,并带来了新的广告收入。

分析师米埃德勒称,依靠并购并不意味着谷歌没有在这些并购企业中加入自身价值。每次并购完成后,谷歌都对这些企业精心培养。例如,YouTube的广告计划就是由谷歌开发的。

施密特也表称,尽管也出现过Google Wave这样的失败案例,但谷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毋庸置疑。(李明)